【发轫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发轫”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语,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开端或起始阶段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发轫”虽然不如“开始”“起始”等词常见,但在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领域中仍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。
一、
“发轫”一词源于古代,最初指的是车轮启动时的木制构件——“轫”,即用来固定车轮防止滑动的装置。当车辆准备出发时,需要先移除这个“轫”,因此“发轫”逐渐引申为“开始”“起始”的意思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发轫”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,强调某个事件、思想、项目或运动的初始阶段。例如:“这项改革在2010年正式发轫。”表示该改革从这一年正式启动。
此外,“发轫”也常用于比喻性的表达,如“思想的发轫”、“文化的发轫”等,强调某种精神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。
二、表格:发轫的含义与来源解析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词义 | 表示“开始”“起始”之意,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。 |
来源 | 源于古代车辆构造中的“轫”字,指固定车轮的木块,移除后车辆才能行驶。 |
用法 | 常用于描述事件、思想、项目、运动等的初始阶段,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。 |
近义词 | 开始、起始、启程、开端 |
反义词 | 结束、终止、完结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政策分析、学术论文等正式或书面语境中。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形容社会变革、文化发展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初期阶段。 |
三、结语
“发轫”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,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庄重的表达方式,使其在特定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。理解“发轫”的本义与引申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内涵与外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