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垂危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垂危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,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处于极度危险、濒临灭亡的状态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常用它来形容病重之人即将离世,或某些事物濒临崩溃的边缘。本文将从“垂危”的意思和来源两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垂危的意思
“垂危”一词中的“垂”意为接近、临近;“危”则指危险、危急。因此,“垂危”整体表示一种非常危险、即将发生严重后果的状态,尤其多用于描述人的生命状态。
词语 | 含义 |
垂危 | 指某人或某物处于极度危险中,接近死亡或毁灭的状态 |
在现代汉语中,“垂危”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- 人体健康:如“病人病情垂危”,表示患者生命垂危,随时可能去世。
- 事物发展:如“企业濒临破产,已处于垂危状态”,形容公司面临严重危机。
- 历史或文化现象:如“传统文化濒临失传,处于垂危状态”。
二、垂危的来源
“垂危”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最初主要用于描述人的生命状态,后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。
时期 | 文献出处 | 使用场景 |
古代 | 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古籍 | 多用于描述战败、疾病或政治危机 |
近代 | 现代汉语词典 | 作为正式用语被广泛使用 |
当代 | 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 | 用于描述各种危机状态 |
在古代,“垂危”往往与“死”、“亡”相关联,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中提到:“其势将危,不可久也。”意思是形势危急,不能长久维持。
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垂危”逐渐成为表达“接近灭亡”或“极度危险”的通用词汇,不再局限于生死问题,而是广泛应用于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领域。
三、总结
“垂危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,原意是“接近死亡”,现多用于描述某种状态已经非常危险,接近崩溃或终结。它不仅在医学领域常见,在新闻、文学、社会评论中也有广泛应用。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接近死亡或毁灭的状态 |
用法 | 描述人或事物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|
来源 | 古代文献,后演变为现代汉语常用词 |
扩展意义 | 不仅限于生命,也可用于事物、文化等 |
通过了解“垂危”的含义和来源,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