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要闻 > 严选问答 >

《论语》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论语》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,有没有人在啊?求别让帖子沉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7 18:45:15

《论语》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】“贤贤易色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,原文为:“子夏曰:‘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’”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,强调了一个人在待人接物、修身养性方面应有的态度。

“贤贤易色”的字面意思是:看到贤德之人,就应以敬重之心对待,而不应只看外表或容貌。这里的“贤”指贤德之人,“易色”即改变脸色,表示重视和尊重。因此,“贤贤易色”可以理解为:见到贤德的人,应当肃然起敬,不以貌取人,而应看重其品德。

“贤贤易色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理念。它强调人在面对贤德之人时,应以真诚的态度相待,而不是仅凭外貌来判断他人。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重德轻貌的价值观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品德的高度重视。

表格对比说明:

词语 含义 引申意义 文化背景 现代启示
贤德、有德行的人 品德高尚、值得尊敬的人 古代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
再次出现,强调对贤德的重视 对贤者的尊重与学习 儒家提倡以德为本 应尊重有德之人,提升自我
易色 改变脸色,表示敬重 不以貌取人,以德为先 古代礼仪文化 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内在品质
贤贤易色 见贤思齐,尊重贤者 体现儒家“仁”与“礼”的精神 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现实意义

通过“贤贤易色”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在当今社会,虽然形式上已不同于古代,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