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论语》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】“贤贤易色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,原文为:“子夏曰:‘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’”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,强调了一个人在待人接物、修身养性方面应有的态度。
“贤贤易色”的字面意思是:看到贤德之人,就应以敬重之心对待,而不应只看外表或容貌。这里的“贤”指贤德之人,“易色”即改变脸色,表示重视和尊重。因此,“贤贤易色”可以理解为:见到贤德的人,应当肃然起敬,不以貌取人,而应看重其品德。
“贤贤易色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理念。它强调人在面对贤德之人时,应以真诚的态度相待,而不是仅凭外貌来判断他人。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重德轻貌的价值观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品德的高度重视。
表格对比说明:
词语 | 含义 | 引申意义 | 文化背景 | 现代启示 |
贤 | 贤德、有德行的人 | 品德高尚、值得尊敬的人 | 古代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 | 当今社会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|
贤 | 再次出现,强调对贤德的重视 | 对贤者的尊重与学习 | 儒家提倡以德为本 | 应尊重有德之人,提升自我 |
易色 | 改变脸色,表示敬重 | 不以貌取人,以德为先 | 古代礼仪文化 | 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内在品质 |
贤贤易色 | 见贤思齐,尊重贤者 | 体现儒家“仁”与“礼”的精神 | 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 |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现实意义 |
通过“贤贤易色”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在当今社会,虽然形式上已不同于古代,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