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小明在刷视频时,偶然看到一个有趣的数学题,题目看起来不难,但仔细想想却有点意思。他觉得这道题挺适合和大家分享一下,于是决定记录下来,也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。
题目是这样的:
>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10 厘米,如果将它的每条边都延长 2 倍,那么新的图形面积是多少?
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?不过别急着下结论,先自己想一想,再来看答案。
首先,我们来分析一下原题。原正方形的边长是 10 厘米,所以原来的面积是:
10 × 10 = 100 平方厘米
接下来,题目说“将它的每条边都延长 2 倍”。这里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:“延长 2 倍”是什么意思呢?
很多人可能会理解成“把原来的边长加上 2 倍”,也就是变成原来的 3 倍。比如,10 厘米的边延长 2 倍,就是 10 + 10×2 = 30 厘米。这种理解方式虽然常见,但其实可能并不准确。
另一种更严谨的理解是,“延长 2 倍”指的是“原来的长度乘以 2”,也就是说,边长变成原来的 2 倍,即 10 × 2 = 20 厘米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新正方形的面积就是:
20 × 20 = 400 平方厘米
那这个结果对吗?或者说,题目中的“延长 2 倍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?
其实,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文表达的歧义性。在数学中,“延长 2 倍”通常指的是“将原长度乘以 2”,而不是“原长度加 2 倍”。
不过,为了彻底搞清楚,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验证一下:
- 如果边长是 5 厘米,延长 2 倍后,变成 5 × 2 = 10 厘米;
- 面积就从 25 平方厘米变成 100 平方厘米,正好是原来的 4 倍。
所以,可以得出结论:当边长延长 2 倍时,面积会扩大到原来的 4 倍。
回到原题,边长是 10 厘米,延长 2 倍后变为 20 厘米,面积是 400 平方厘米。
不过,也有可能有人会认为“延长 2 倍”是指“增加 2 倍”,也就是变成原来的 3 倍。如果这样,边长就是 30 厘米,面积是 900 平方厘米。
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:到底是哪种理解更符合题意?
其实,在数学题目中,为了避免歧义,通常会用更明确的说法,比如“边长变为原来的 2 倍”或者“边长增加了 2 倍”。而“延长 2 倍”这种说法,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。
所以,这道题其实是一个考察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的小题目,不仅考验数学能力,还考验对文字的敏感度。
最后,小明看完这道题后,觉得它虽然简单,但确实值得思考。有时候,看似简单的题目背后,可能藏着一些不容易察觉的陷阱。
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题目,不妨多角度思考一下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!


